著作《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概要
本书原名《Many Lives Many Masters》,作者布莱恩·魏斯(Brian Weiss)是名精神科医师,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1980年为女病人凯瑟琳进行催眠治疗时,意外唤醒了其前世的记忆。作者起初认为是幻觉,但抱着开放心态继续了催眠治疗,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 —— 真正的科学乃是从观察开始。作者之后翻阅了大量已有的前世记忆相关研究,在治疗过程中,进一步发现病人凯瑟琳在两次回忆前世记忆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状态,此时能够接收到来自其他智慧生命的信息,并说出了只有作者知道的关于其父亲和刚出生就夭折的儿子的信息,伴随着越来越多可验证的证据出现,作者开始相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并最终写下此书。
内容包括:
- 对病人凯瑟琳的催眠治疗过程
- 当时学术界对前世记忆的各种研究
- 证明凯瑟琳并非在说谎的种种证据与逻辑
- 来自其他智慧生命的信息(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意义为何、人类文明的发展)
作者在序言中这样写到:
我花了4年来写这本书,花了4年才鼓足勇气,甘冒专业的风险透露这些不正统的讯息。
某晚我在洗澡时,突然觉得非把它写下来不可。我有种强烈的感觉,时候到了,我不该再隐藏这些东西。我所得到的讯息本意就是要与人分享,而不是据为己有。从凯瑟琳而来的知识现在该借由我传出去,最好的结果就是:让大家都了解我所知道的不朽和生命的真义。我从浴室冲出来,到书桌前坐定,望着那一叠凯瑟琳催眠时录的带子。在清晨的曙光中,我想起在我少年时去世的匈牙利祖父,每当我告诉他不敢冒险时,他总会慈爱地重复那句他最喜欢的英文口头禅:“管他的!”是的,管他的。
作者简介
- 1944 年出生
- 1966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 1970 年
- 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拿到医学博士学位
- 到纽约大学贝列弗医学中心实习
- 后转到耶鲁完成精神治疗的住院实习
- 结束后受聘到匹兹堡大学教书
- 1972 年转到迈阿密大学领导精神药物部门
- 1976 年
- 升为心理治疗系的副教授
- 已发表了37篇有关心理、精神领域的学术文章
- 被派为迈阿密一家教学医院的心理治疗科主任
- 1980 年开始为凯瑟琳治疗,并经历了本书所述内容
- 1988 年出版此书
- 布莱恩·魏斯 - 维基百科
- 布莱恩·魏斯 - 个人网站(People Often Ask 一栏回答了许多读者提问)
- 布莱恩·魏斯被收录在 Nature 上的一项学术研究
多年后的采访
以下 3 分钟不到的片段来自多年后的一段采访,布莱恩·魏斯简要回答了主持人以下问题:
- 认为灵魂是什么?
- 遇到凯瑟琳之前相信灵魂吗?
- 如何定义神?
- 是否有祈祷的习惯?
- 当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
备用线路 1
本书序言
凡事皆有其理由,也许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既无先见之明,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但假以时日和耐心,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这就是凯瑟琳案例的情形。我初见她时是1980年,她27岁。她因焦虑、恐惧和痛苦的侵扰,踏进了我办公室寻求帮助。虽然这些症状自幼时起就如影随形地跟着她,但近来却逐渐恶化。她每一天都觉得情绪麻木,无法正常作息,处在一种低潮、沮丧的状况中。
与她那时的混乱生活相反,我的生活则一帆风顺,有美好而稳定的婚姻、两个小孩以及蒸蒸日上的事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好像就在直线上前进。我在一个呵护备至的家庭中长大,学业的成就不太费力就能得来,在大二那年我即立志要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我在1966年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然后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1970年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先在纽约大学贝列弗医学中心实习,后转到耶鲁完成精神治疗的住院实习。结束后,我受聘到匹兹堡大学教书。两年后,我转到迈阿密大学领导精神药物部门。在那段期间,我在生物心理治疗领域得到了相当的认可。在大学教了4年书后,我升为心理治疗系的副教授,并被派为迈阿密一家教学医院的心理治疗科主任。当时,我已发表了37篇有关心理、精神领域的学术文章。多年有纪律的研究已把我的心智训练成科学家和医生的思考方式,把我往专业的保守主义窄路上推,我不相信任何不能以传统科学方法证明的事物。我知道美国各主要大学都在进行灵学研究,但我没有在意——那些对我都太遥不可及了。
然后我遇到了凯瑟琳。花了18个月的时间做传统心理治疗,想减轻她的症状。当一无所获时,我尝试用催眠疗法。在一连串的催眠治疗状态下,凯瑟琳记得了引发她症状的“前世”回忆。她同时也能做“管道”,传达一些高度进化的“灵魂实体”的讯息,通过她,我知道了许多生与死的秘密。在短短几个月内,她的症状消失了,过得比以前更快乐、更平静。
凭我的知识背景,我对这种情况简直一无所知。当讯息一点点地揭示出来,我感到全然讶异。
我对于眼前发生的事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它不是人类心智可以了解的,而且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范围。也许,在催眠下凯瑟琳可以集中注意力于潜意识储存的前世回忆;也许,她能捕捉到精神分析大师荣格(Carl Jung)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它是我们周围的能量来源,包含了人类全体的记忆。
科学家开始找寻这些答案。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这些研究中都可大大受益,它将解开我们的心智、灵魂、死后延续的生命等种种谜团,以及前世经验对我们今生行为的影响。显然地,歧见很多,尤其是在神学、哲学、心理治疗和医药领域。
无论如何,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才刚萌芽,步调很慢,又不断遭遇科学界及外界的阻力。
从历史看来,人类总是不情愿接受新观念。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卫星时,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完全不接受,甚至连看都不愿看一眼,因为这抵触了他们原先的信念。现在的心理医生和治疗师也是同样情形,对前世回忆和肉体死亡后的生存,即便已累积了相当多的证据,也不愿检视评估。他们的眼睛仍紧紧地闭上。
这本书是我对进行中的灵学研究的小小贡献,尤其是探讨死后经验的支派。你所读到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我什么也没有添加,除了不断重复的地方外;也什么都没删删节,只稍微更改了凯瑟琳的身份,以保隐私。
我花了4年来写这本书,花了4年才鼓足勇气,甘冒专业的风险透露这些不正统的讯息。
某晚我在洗澡时,突然觉得非把它写下来不可。我有种强烈的感觉,时候到了,我不该再隐藏这些东西。我所得到的讯息本意就是要与人分享,而不是据为己有。从凯瑟琳而来的知识现在该借由我传出去,最好的结果就是:让大家都了解我所知道的不朽和生命的真义。我从浴室冲出来,到书桌前坐定,望着那一叠凯瑟琳催眠时录的带子。在清晨的曙光中,我想起在我少年时去世的匈牙利祖父,每当我告诉他不敢冒险时,他总会慈爱地重复那句他最喜欢的英文口头禅:“管他的!”是的,管他的。
布莱恩·魏斯
作者是如何信服的
- 作者阅读了许多轮回相关的学术研究,认为其中许多是严谨的
- 催眠状态下对凯瑟琳前世的探究,确实治好了她现在疾病
- 催眠状态下凯瑟琳拥有的知识,超过了她的教育背景,比如说一门未学过的外语
- 催眠状态下凯瑟琳说出了许多只有作者知道的信息(关于作者父亲和刚出生就夭折的儿子)
我从嗓音和坚定的语气知道她在“中间状态”。接下来她所说的,让我惊得大气都不敢出。
你爸爸在这里,还有你儿子也在。你爸爸说你会认识他的,因为他名字是艾弗隆,而你女儿取的名字也和他一样。还有,他的死因是心脏病变。你儿子的心脏也不好,是反过来长的,像鸡心。他因非常爱你而为你做出重大牺牲。他的灵魂是很进化的……他的死偿了父母的债。同时他想让你知道,医药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它的范围是很有限的。
凯瑟琳不再讲话,而我全身不能动弹,只想努力理清混乱的思绪。房间里冷得让人发麻。
凯瑟琳对我的个人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我只在办公桌上放了一张女儿小时的照片,笑开的嘴里露出两颗乳齿。旁边是一张儿子的。除此以外凯瑟琳不知道我家里或我过去的事。我受过良好的传统心理治疗教育,心理医生该维持一种空白的状态,让病人能自在地倾吐他的情绪、想法和态度,然后再仔细分析其中的曲折。我一向和凯瑟琳保持距离,她真的只知道我做医生的一面,而对我的私人生活无从了解。我甚至连执业证书都没有挂出来。
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第一个儿子亚当只活了23天就夭折了,完全没预料到。当时是1971年初,他出生10天后我和妻子卡洛从医院回到家,他开始有呼吸的毛病,并不断呕吐,非常难以诊断。“肺静脉循环不良,及动脉膈膜受损,”医生这么告诉我们,“发生的几率是大概每1000万名婴儿才有一例。”肺静脉原该带着饱含氧气的血液到心脏去,但接驳位置错误变成从相反的方向进入心脏。这就好比心脏是倒置的,真是非常非常罕有的病例。
我父亲的身体一向硬朗,直到1979年初第一次心脏病发作才亮起红灯,那时他61岁。虽逃过第一次发病,但他的心肌已严重受损,三天后终于不治死亡。时间大约是凯瑟琳第一次来看我前的9个月。
我父亲是一个信仰很虔诚的人,不过恪守仪式的成分大过精神超脱的层面。他的犹太名字艾弗隆比英文更适合他。他去世4个月后,我女儿出生,于是我给她取相同的名字以纪念故人。
现在,1982年,在我安静、微暗的诊疗室里,却有如振聋发聩的奥秘向我揭示开来,使得我双耳欲聋。我在精神的大海里泅泳,不过我爱这水。我手臂上起了鸡皮疙瘩。凯瑟琳不可能知道这些事,甚至也没地方可以查到:我父亲的希伯来文名字;我曾有个儿子,死于千万分之一几率的先天性心脏缺陷;我对医学界的看法;我父亲的死和我女儿的命名——太细微、太充分了,不可能是假的。如果她能说出这些事,是不是还能说出更多?我需要多知道一点。
前人的学术研究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不少前人对轮回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以下内容引用自本书第三章后半段:
这次她的死亡是安详的。她浮起来。浮起来?这令我想到雷蒙·慕迪博士(Dr.Raymond Moody)对濒死体验的研究。他的病人也记得浮起来,然后又被拉回自己的身体。我几年前读过这本书,现在打算重新看一遍。不知道凯瑟琳在死后还能记得多少事,但现在她只能说“我浮起来”。我把她叫醒,结束了这一节
一时间,我对于任何已出版的有关轮回的科技论文,胃口变得奇大无比,几乎搜遍整个医学图书馆。我研读艾恩·史蒂芬生(Ian Stevenson)博士写的东西,他是弗吉尼亚大学精神治疗系的教授,在心理治疗方面出版了大量著作。他收集了2000名以上有轮回记忆和经验的儿童的案例,其中许多有外语能力,但他们根本没学过也没去过那些地方。他的案例报告都十分仔细完整,经过了谨慎的研究。
我读了艾德加·米歇尔(Edgar Mitchell)的一篇精彩论文,并以极大的兴趣检视杜克大学的ESP(extra sensory perception,即超感官知觉、灵感)资料,及布朗大学杜卡斯(G.J.Dudasse)教授的著作,并分析艾本(Martin Ebon)、万巴赫(Helen Wambach)、施迈德勒(Getrude Schmeidler)、兰兹(Frederick Lenz)、费尔(Edith Fiore)等博士的研究成果。我读得愈多,就愈想再读。
对于这些学术研究,作者尤其强调了如何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认为必须要能够被不同的人反复验证后,才能称之为理论:
在这个领域中踏出的重要步伐该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在科学上,催眠原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以此为出发点,假设必须在控制的情况下来检验,这些检验的结果必须经过证明与反复验证,才能形成一个理论。一旦科学家有了自觉成熟的理论,都必须由别的研究者一再地测试,并得到相同结果才行。
杜克大学的莱恩(Joseph B.Rhine)博士、弗吉尼亚大学心理治疗系的史蒂芬生(Lan Stevensan)博士、纽约市立大学的史迈德勒(Gertrude Schmeidler)博士详细而可靠的研究,及许多其他严肃的研究者,都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
来自智慧生命的信息
凯瑟琳在催眠状态下,能够接收到来自其他智慧生命的信息,主题关于教导人们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意义为何、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等等,以下内容引用自本书最后一章:
智慧是很慢才能得到的。这是因为容易吸收的知识,必须转化为情绪的或潜意识的知识。一旦转化好了,这种印象就是永久的。这种反应的必要催化剂就是行动。没有行动,观念就会萎缩、褪色,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应用是不够的。
平衡与和谐如今都被忽略了,但是,它们却是智慧的根本。现在的人们凡事都做得太过:喝太多酒,抽太多烟,开太多宴会,说太多没有内容的话,担心太多,有太多是或非的想法,不是全部就是没有。这不是自然的法则
人类还没有学会平衡,却先被贪婪和野心所驱,为恐惧所役使。照这种方式下去终有一天会毁了自己。但自然界会生存下来,至少植物会。
快乐根植于单纯。思想和行为的过度倾向只会减损快乐。过度会掩蔽基本的价值。宗教人士告诉我们快乐来自心中有爱、信仰和希望、行善和散布友爱。他们的确是对的,若有这些态度,平衡与和谐也就不远了。它们应是基本的生存状态,现在,却成了很稀罕的东西。仿佛人类在地球上并非以自然状况存在,得经过改变,才能让爱、善心和单纯驻扎心中,才能感觉纯洁,去除长期累积下来的恐惧
若人的某部分是永恒的,并有足够的证据和历史支持这一点,为什么我们还做这些坏事呢?为什么还要践踏别人以谋私利,实际上是毁掉了我们的修业?最终我们都要到同样的地方去,只是速度不同。没有什么人比其他人伟大。
想想这些教训。理智上,答案都已经在那里,不过它们需要身体力行来完成,变为潜意识中永久的印象,才是关键所在。光在主日学校背诵它是不够的,只有空谈没有行动并无价值。读到或谈到爱、慈善、信心是容易的,但是去做、去感觉它,都几乎需要意识的改变。不是酒精、药物或一时情绪的短暂改变,恒久的改变是靠知识和了解、行动和实践来维持的,必须把它转化成日常生活的习惯
资料与引用
- 书籍网站: 豆瓣、goodreads、 amazon (评论值得一读)
- 布莱恩·魏斯 - 维基百科
- 布莱恩·魏斯 - 个人网站 (People Often Ask 一栏回答了许多读者提问)
- 布莱恩·魏斯被收录在 Nature 上的一项学术研究
- 知乎回答 - 分享了作为志愿者参加了魏斯博士讲座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