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超越生命的意识》

标签:书籍NDE 濒死体验

概要

本书围绕作者皮姆·范·劳美尔的一项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展开,该研究在 2001 年发表在柳叶刀上,是濒死体验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研究之一。作者在本书中回顾了前人做的一系列研究与不足、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讨论了对濒死体验可能的各种解释与质疑、结合量子力学提出了非定域意识的概念来解释濒死体验,并在最后对濒死体验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当人们能够敞开心扉去面对有关生命、死亡和意识的普遍问题时人生观会经历深刻的转变,并希望本书能够促进这种转变过程。

Example description

多年后的采访

下面这段视频来自 2023 年关于本书的一次采访,此时作者已经 86 岁了,他在采访中回顾了自己的研究历程并探讨了有关濒死体验和意识的诸多问题,这里截取了开头的 8 分钟,对了解本书和这项研究很有帮助,这一部分中介绍了本书作者皮姆·范·劳美尔,此外他还回答了以下问题:

  • 长达十年的研究是否受到资助,还是仅仅出于好奇?
  • 心脏骤停时的脑电图是怎样的?是否变的平坦?
  • 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吗?(还是独立于大脑存在?)
  • 开始濒死体验研究的契机是什么?

开始研究的契机

事情开始于 1969 年,作者作为心脏科医生成功进行了一例心肺复苏手术后,患者却表现出失望的情绪并描述了自己体验到隧道、颜色、光、美丽的风景和音乐。这件事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直到1986年读了雷契的书《从明日归来》,这名精神科医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1943年,当雷契还是一个医学专业学生时,他患上了双侧肺炎,在患病期间他经历了临床死亡...在“死去”九分多钟后,雷契恢复了意识,而这让医生和护士都感到十分惊讶。在他陷入无意识并被宣布死亡的阶段,他有极端强烈的、能够回忆起大量细节的体验。

作者对此产生了疑问并开始在门诊中询问经历过心肺复苏的患者是否有类似的体验,结果惊讶地得到了确认,这件事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也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研究与本书的创作:

在读了雷契的书后,我经常在想,人们在心脏骤停期间怎么可能会有意识体验呢,并且这是否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呢。因此,在1986年,我开始系统地在门诊中询问所有经历过心肺复苏术的患者,问他们是否能够回忆起心脏骤停时段的任何事情,在两年当中,我十分惊讶地听到:仅在50余位心脏骤停幸存者中,就有12人报告有濒死体验。自从1969年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体验以来,我没有再听到其他这样的报告。因为我过去不接受这些体验,所以我从来没有去探索它们,但是现在我所听到的报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毕竟,依据当前的医学知识,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是不可能有意识体验的。

作者的研究方式

研究由作者与另外两位心理学家主导,十家荷兰当地医院参与其中,开始于 1988 年,持续四年:

  • 目的是研究濒死体验发生的要素、条件,以及给人带来的改变
  • 样本包括了所有心脏骤停的患者,没有发生濒死体验的患者会被作为对照组
  • 患者在心脏骤停之前、期间与之后的医疗以及其他数据都会被仔细地记录
  • 患者在抢救成功之后,会被询问一系列问题并打分,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濒死体验
  • 对所有的患者,包括对照组,都会进行长期的随访(两年和八年后)

以下列举了一些研究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和对患者的提问:

  • 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宗教
  • 之前对于濒死体验的知识
  • 之前是否有过濒死体验
  • 在心脏骤停前是否会害怕
  • 实际心脏骤停的持续时间是多少
  • 患者多长时间需要一次心肺复苏
  • 是否是患者的第一次心力衰竭
  • 心肺复苏之前、期间与之后,接受怎样的治疗和多少剂量的药物
  • 在心肺复苏之后多少天以后对患者进行了访谈
  • 患者在访谈中是否清醒、短时记忆功能是否良好

而在两年、八年后的长期随访中,则主要关注患者在许多方面的改变和看法,研究濒死体验给人带来的影响:

我们把两年与八年追踪访谈记录在磁带上,并把它们转录下来。这使得我们可以把濒死体验内容与心脏骤停之后立刻在医院所报告的体验相对比,值得注意的是,两年与八年之后,患者们仍然以基本相同的语言描述他们的濒死体验。在做梦或编故事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期的访谈加入了林格的生命改变清单,而且我们会要求所有的参加者完成这项清单”这项清单包含34个有关自我意象、对他人的同情感、物质与社会事务、宗教与精神事务、死亡态度的问题。为了确定生命改变的层次,我们要求患者在五分制量表上回答这些问题对。

研究最终发表在 2001 年 12 月的《柳叶刀》上,包括经历了 509 次心肺复苏的 344 名患者,其中有 62 人经历了濒死体验,并且相同的研究设计后来在美国、英国复现了类似的研究数据,研究结果在后文会做进一步介绍,这 344 名患者的部分数据如下:

Example description

什么是濒死体验

作者的定义如下:

濒死体验就是对特殊意识状态中所获得的所有印象的回忆,而且它包括一些特定的要素,如看到隧道、光、全景生命回顾、已逝的人或自身的复苏。

包含的要素

关于濒死体验发生时包含了哪些要素,作者介绍了不同研究者所提出的分类方式,这里列出最早由 Raymond Moody 在 《Life After Life》中提出的分类:

  • 经验的不可言喻性(难以用语言表达体验到的内容)
  • 平和感与宁静感,痛苦消失了
  • 死去的觉知,有时候伴有噪音
  • 离体经验:在身体以外与身体上方,人们看到他们自己的心肺复苏或手术过程
  • 黑暗空间(只有15%的人认为这是恐怖的),黑暗空间中一个极小的亮点在吸引人们
  • 非尘世环境的知觉,有美丽颜色、艳丽花朵、有时候是壮丽风景并伴有音乐
  • 与已逝者(绝大多数是亲人)的会面和交流
  • 看到耀眼的光或光的存在,经验到完全的接受、无条件的爱、获得深度知识和智慧
  • 全景生命回顾或从出生以来的生命回顾,人们看到他们整个一生在面前一闪而过
  • 预览或未来闪影:人们感到他们见到了即将发生的那部分生命
  • 边界觉知:人们觉知到,如果他们穿过了边界或界限 ,他们就再也不能回到他们的身体中
  • 有意识地回到身体,伴随着巨大的失望,因为失去了某种如此美丽的东西

在作者的研究中,各种元素的发生频率如下:

Example description

带来的改变

濒死体验给人们带来的改变可分为两个大类,观念上的改变与生理上的改变。

观念上的改变:

  • 不再畏惧死亡,认为死亡不是一切的重点
  • 轻视地位、金钱和物质财富,并且疏远当代社会中的竞争要素
  • 活在当下,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刻
  • 不太愿意受限于社会习俗,对变化更加开放
  • 更加耐心、平静,期望公正并避免说谎
  • 更加仁慈、宽容,更多陪伴家人、参加慈善和志愿者活动
  • 对禅定、灵性、宗教有更多的兴趣

生理上的改变:

  • 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更加敏锐,有频繁的联觉
  • 对噪音更加敏感,渴望宁静与安神的音乐
  • 情绪化的时刻,有时会干扰周围的电子设备(手表、电灯等不工作)
  • 直觉的增强(感受他人情绪、预知即将要发生的事情)
  • 看到光环(有时看到人周围有美丽的光环)

发生的条件

大体可根据脑功能是否受损分为两大类。

脑功能受损:

  • 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心脏骤停
  • 交通事故或脑出血后的脑损伤性昏迷
  • 近乎溺死(尤其是儿童)导致的昏迷
  • 糖尿病、窒息或呼吸暂停导致的昏迷
  • 自杀失败或醉酒导致的昏迷
  • 休克(低血压)导致的昏迷、抢救中的严重低血压
  • 全身麻醉、手术并发症
  • 电死(电休克)

脑功能未受损:

  • 严重但不立刻危及生命的、带有高烧的疾病
  • 孤立(如沉船事故中的人)、极端脱水或低体温
  • 抑郁或存在危机
  • 禅定
  • 没有明确医疗指征,如在大自然中散步
  • 类似体验(所谓畏死体验)会出现于似乎不可避免的死亡后,如:交通事故或登山事故

影响的因素

作者还研究了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濒死体验的发生概率,哪些人更有可能经历这种现象,结果发现许多预设的因素并没有影响,比如心脏骤停的时续时间、是否插管、药物治疗、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等,但有一些因素确实会影响濒死体验的发生概率:

Example description

解释与质疑

从 1975 年濒死体验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人们提出不同的理论尝试解释濒死体验发生的原因,作者列举并反驳了一些:

  • 脑缺氧、二氧化碳过量(有类似体验,但不能严格算濒死体验)
  • 麻醉剂克他命引发的幻觉(通常是可怕离奇的,与濒死体验不符)
  • 内啡肽(虽然有平静感,但没有濒死体验的其他要素)
  • 癫痫(也有特殊的体验,但却少很多濒死体验的要素)
  • 幻觉(濒死体验包含了可证实的知觉,并非幻觉)
  • 梦(有相似性,但明显不同)

上述之外,作者对一些理论也表示了部分赞同,比如迷幻剂二甲基色胺,作者认为其诱发的体验与濒死体验非常相似,虽不能直接认为是濒死体验的原因,但猜测身体自然产生的二甲基色胺在濒死体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对上述的理论探讨之后,作者认为目前的这些理论无法解释濒死体验是如何发生的:

如上所述濒死体验的可能成因,即生理或医学原因(如缺氧)、心理学原因(如死亡畏惧)或药物原因(与医学原因相关),无法得到这个对濒死体验进行首次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的支持。

意识并非脑的产物

在当下占主导的唯物主义认知下,意识被认为是大脑运作的产物,如果人死亡,大脑停止工作,那么意识也就消失了,但濒死体验的证实却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作者的逻辑如下:

  • 濒死体验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在心脏骤停期间有意识体验,并得到证实
  • 濒死体验期间医学指标(脑电波、脑供血等)表明脑功能已经停止,不再工作
  • 如果意识是大脑的产物,那么在脑功能停止的情况下,意识也应该消失
  • 濒死体验的证实,说明意识并不是大脑的产物

此外作者还引述了其他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观点的质疑,比如计算机专家贝尔科维奇(Simon Berkovich)通过模拟计算得出,脑中的神经网络存储不下所有记忆,容量不足,而心理学家拉什利(Karl Lashley)的老鼠实验说明则记忆不存储在脑的任何一个单独部分中,切除老鼠脑中的某一部分或切除多大部分,都不是很要紧,老鼠仍然能够执行在脑手术前所习得的复杂任务,另一个"空脑人"的医学案例中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科学》杂志上一篇带有挑衅性标题——“你的脑是否真的必要”——的文章,使得有关信息储存与记忆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了。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应英国神经科学家劳伯(John Lorher)对一个拥有数学学士学位并且智商为 126 的健康年轻人的描述:脑扫描显示这位年轻人有严重的脑积水:他颅腔内的95%充满了脑脊髓液,而他的脑皮层只有2毫米厚(几乎没有为任何脑组织留下空间)。他剩余人脑的重量估计为 100克(正常脑的重量为1500克),而且他的脑功能没有受损。这个特殊的案例与我们当前的这个信念很难相容:记忆与意识就产生并储存于脑中。

量子力学与非定域意识

在探讨了当前的理论无法解释濒死体验以及为什么意识并非脑的产物之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着眼于量子力学,继续探讨了量子力学、意识、大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非定域意识的概念,认为这可能是解释濒死体验的一个新方向。

非定域意识,借鉴了量子力学里的概念非定域性(nonlocality),指的是一种无时间和无空间的互相连接性,作者认为:

  • 存在一个非定域的意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所不包、互相连接,作者称之为无尽意识
  •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意识是是无尽意识的一个局部,作者称之为觉醒意识、或个体意识
  • 人脑不产生意识,而是接收意识,作为交互界面完成无尽意识到个体意识的转换
  • 人脑类似电视机,接受无线电波(无尽意识)转换为图像(个体意识),本身并不产生图像
  • 遥视、预知、心灵感应等现象,就好比电视机多了几个频道,从无尽意识中接受到了更多信息
  • 濒死体验期间,个体绕过了身体与大脑,直接体验到了无尽意识的部分内容

我们还可以把无尽与非定域的意识与互联网相比较;互联网的源头不是计算机,但可通过计算机被接收和感知到一计算机类似于人脑在意识中的作用,具有为意识提供便利的功能:通过正确的解码,计算机可以让我们访问数以亿计的不同网址, 互联网不是由计算机制造出来的,而意识也不是由脑产生出来的。计算机使我们可以把信息添加到互联网上,类似地,人脑使我们能够将来自身体与感官的信息添加到意识中:人脑就像计算机一样,可以做收发器。一旦你把计算机关掉,你就无法访问网站了。但是,这些网站本身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可访问的。意识也是如此,意识总是存在的。在生命中,你可以将在我们身体中的各个意识方面知觉为觉醒意识。生命使我们可以从非定域空间转换到我们的物理世界、时空世界。心脏骤停所导致的缺氧使人脑功能暂时停止了,而这使得我们的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电磁场都消失了,并且意识与我们物理身体的交互也中断了。这创造了知觉体外无尽与强化意识(意识的波方面),即濒死体验的条件——意识的延续性独立于人的身体。这种强化与非定域意识的概念可以解释所有的濒死体验要素。当身体死亡时,意识不再具有粒子方面,因为所有的人脑功能永久性地丧失了。然而,无尽(非定域)意识将会作为波功能在非定域空间中永远存在。

Example description

非定域意识与主流的观点大相径庭,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探讨其中的逻辑并引述了大量其他不同领域研究者的观点与实验,这里列举一些以供读者参考:

  • 哲学家查默斯(David Chalmers)对人脑与意识关系之不同理论的综述
  • 量子物理学家 Eugene Wigner、Brian Josephson、John Wheeler 以及冯•诺伊曼都支持:观察本身创造了物理实在(意识比物质更为基本)
  • 神经生理学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Roger Sperry)对“裂脑”患者进行的研究得出结论:心灵直接决定了神经活动
  • 测谎仪的发明者贝克斯特(C. Backster)的实验说明细胞间存在远距离通信,20公里之外的白血球能够在主体受到刺激时瞬时产生反应
  • 斯坦福物理学家 HalPuthoff 及其同事 Russell Targ 为美国军方使用遥视获取军事情报
  • 美国军方对于意念移物的研究,如美国空军报告《心灵运输的物理研究》(Teleportation Physics study)

在本书后半段,作者介绍的大量研究结果涵盖了神经生理学、量子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医学、特异功能研究等领域,是作者大量收集资料和思考的结果,此处篇幅有限难以一一展开,十分推荐对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原书,即使不同意作者观点,也能从其所引用的众多资料中获得启发。

作者晚年的寄语

在前文提到的采访最后,采访者问及作者希望与人们分享的最重要的见解是什么?作者答道:要认识到一切都与爱相关,一切都互相关联,你的生活方式会改变一切,这也需要通过改变你的意识来实现。

章节内容概要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本书内容,以下部分摘录自导言,作者对本书的章节内容进行了概要介绍:

本书第一章提供了有关濒死体验及其对生命影响的详细报告,第二章在简单地回顾了最早的濒死体验科学研究史后,全面地概括了濒死体验中的12个普遍元素,并用醒目的注释对它们进行了解释。在第三章中,我探讨了那些在只持续几分钟的心脏骤停中经历了濒死体验的人所发生的正面生命改变。这一章还讨论了有关濒死体验的许多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人们仍然过于频繁地将有濒死体验的人误认作是做梦的人、处于幻想中的人、追求注意的人或糊里糊涂的人。第四章聚焦于儿童的濒死体验,因为儿童的濒死体验不太可能受到任何外在影响。儿童回忆起了与成人一样的濒死体验元素,并且在经历濒死体验后,他们与他们的同龄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第五章中.我引用了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历史记录来说明,物理死亡之后的强化意识和无尽意识体验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但很值得注意。

第六章评析了对濒死体验的所有令人激动的科学解释。如果一个理论要令人满意地回答濒死体验中的所有不同方面,那么这种理论必须考虑到濒死体验发生的各种条件,以及构成濒死体验的不同元素。在第七章中,我聚焦于在344名心脏骤停幸存者中进行的荷兰研究,并将这个结果及结论与来自美国及英国的类似研究进行了比较。这四个前瞻性研究的结论都是:人们所报告的濒死体验元素都发生在心脏骤停期间,即在脑供血完全终止期间。这是怎么可能的呢?第八章详细地描述了由心跳和血压消失导致的急性缺氧期间,脑中所发生的事情二为了对第八章提供补充,第九章更仔细地探索了正常脑功能以及当前有关脑和意识之间关系的科学观念的局限性。

第十章向我们解释了,来自量子物理学的概念和洞见可能有助于我们去更好地理解意识。在第十一章中,我通过理论上的概括去思考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可用于科学解释的观念。第十二章探讨了有关DNA在我们持续变化的身体中的潜在作用的新观点。DNA有可能是非定域意识和身体之间的交界面,并且在作为整体的细胞、细胞系统、器官和有机体的协同中发挥着作用。第十三章聚焦于非定域或无尽意识的不同方面,并用经验科学研究去阐释了它们的许多方面。

第十四章重新考虑了濒死体验以及非定域意识在占主导地位的物质主义西方社会的伦理、医学和社会问题中的一些意义在后记中,我总结了非定域意识的概念及其对于科学、健康护理以及我们的人类意象的影响。最后在附录中,我强调了,有关濒死体验的知识对于医务工作者、临终者及其家属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在临床死亡或昏迷阶段、在临终时或在死后可能会发生的特殊体验。

资料与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