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塔克著作

《Life Before Life:儿童前世记忆的科学调查档案》

标签:书籍案例研究Jim TuckerIan Stevenson

概要

本书是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知觉研究部主任吉姆·塔克(Jim Tucker)于2005年撰写,回顾了过去四十年中积累的上千个案例中总结出的规律,与该领域常见的案例书不同的是,除了介绍案例之外,作者用严谨的逻辑去推断和审视轮回转世的研究,客观探讨了各种可能性,同时驳斥了主流科学界对转世研究的各种质疑。作者并不把观点强加于读者,而是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对此研究的看法和逻辑推理,让读者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作者希望通过理性的方式,将这项研究作为一种科学努力,来获得对生命本质的更好理解。

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写到:

尽管可能难以置信,但可能存在证据表明死后的生活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本书将描述研究人员收集到的案例,这些案例表明一些人可以在死后存活并重生到另一个生命中。这不是我们轻率地进行的工作。研究人员以同样开放、分析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就像对待任何问题一样。我们以理性的方式而不是情感的方式来进行这项工作,因此它是分析性的而不是情感性的。此外,我们以清醒的关怀而不是宗教狂热来进行这项工作。当然,许多人相信死后有生命,纯粹是基于他们的宗教信仰。虽然我不想削弱信仰的力量,但宗教信仰不应阻止我们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信仰不应阻止我们努力获得对生命本质的更好理解,因此我们将其作为一项科学努力而不是宗教努力。

Example description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名为 《Life Before Life: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Memories of Previous Lives》,书中 Jim Tucker 回顾了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知觉研究部(Division of Perceptual Studies)在过去四十年中积累的上千个具有前世记忆的儿童案例,他于 1996 年加入知觉研究部并与伊恩·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共事多年,书中也引述了不少史蒂文森著作《轮回转世与生物学 - 与此相逢》中的案例。

对于已收集的案例中,书中分享了一些统计数据,比如:

  • 美国人相信轮回转世的比例在 20% - 27% 之间
  • 大多数孩子在 2 到 4 岁间开始谈论前世
  • 孩子几乎总在 6、7 岁左右停止谈论前世
  • 75% 的孩子描述了前生的死亡方式
  • 35% 的孩子会表现出与前世死亡方式相关的恐惧症,比如前世溺水导致今生怕水
  • 前世死亡与今世出生之间的中位数只有 15 到 16 个月

对于儿童谈论前世记忆这一现象,作者在第三章中探讨了各种可能的解释,比如:

  • 常规的解释:被采访者可能说谎、记错、幻想等
  • 非常规的解释:超感知 ESP、附身、轮回转世

第四到第七章中,作者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探讨了:

  • 与前世记忆能够对应的先天缺陷与胎记
  • 孩子做出关于前世记忆的陈述,有何特点,以及相关的统计数据
  • 由前世记忆导致的一些异常行为,比如特殊的癖好和饮食习惯等
  • 与前世认识的人相遇并且前世记忆得到印证的案例

第八章标题为 Divine Intermission,直译过来是神圣的中场休息,介绍了不少案例中儿童除了前世,还能回忆起前世与今生中间的一个阶段,会遇见神灵等宗教形象,有些孩子在这里还遇到了家族里的亲戚,此外作者还发现前世冥想的越多,拥有这一段额外记忆的可能性就越高。

第九章中作者则列举了主流的反对观点并进行了探讨与驳斥,以说明轮回转世是值得研究的,同时也是目前最佳的解释。对于唯物主义这一反对观点,作者列举了量子物理和超自然领域的研究成果,意图说明意识能够影响物质世界,应该要把意识与大脑分开看待,不能简单认为意识依赖于大脑存在,更不能因此去否定轮回转世。

第十章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回顾全书内容做了总结,并进一步探讨了一些问题:

  • 每个人都会转世吗?
  • 到底是什么在转世?意识、灵魂?
  • 转世的地点和时间是否有限制?是否有人做决定?
  • 因果、业力与本书案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此外,推荐阅读这篇豆瓣书评 《对转世轮回的科学审视:Ian Stevenson与Jim Tucker的转世研究》, 大概需要十几分钟,对本书内容做了极好的概括,文笔很好。

原书序言

许多作者写过关于转世的文章,几乎都肯定了它的存在,其中一些甚至声称能描述其过程;少数作家认为转世的想法荒谬可笑。很少有这些作者对于转世的证据支持或反对感兴趣。

吉姆·塔克写了一本不同类型的书。对他来说,证据变得至关重要。他问道,它是否支持甚至迫使人们相信轮回转世

一个人很容易想到对转世的反对意见:实际上声称记得前世的人很少,记忆的脆弱性,人口爆炸,心灵与身体的问题,欺诈等等。吉姆·塔克逐一详细讨论了这些问题。他的书与众不同,因为它没有类似的前辈。

我发现吉姆·塔克对读者的引导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他几乎要求读者与他一起推理,描述和讨论关于转世观念的每一个异议。他写得如此出色,以至于可能会让一个随意的读者误以为自己没有什么工作要做。继续阅读,并了解证据可能会在你预期之前回答我们能够问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死后会发生什么?"

—— 伊恩·史蒂文森

案例介绍 William

本书以 William 的案例作为开头,介绍了一个孩子具有前世记忆的典型案例,他似乎是已经去世的祖父,能够说出许多祖父的生活细节,也具有心脏的先天缺陷(对应祖父的枪伤):

1992年的一个晚上,退休的纽约市警察约翰·麦康奈尔在工作后去了一家电子商店。他看到两个人正在抢劫店铺,于是拔出手枪。柜台后面的另一个小偷开始向他开枪。约翰试图还击,即使他倒下后,他还是站起来再次开枪。他被击中了六次。其中一颗子弹进入了他的背部,穿过了他的左肺、心脏和主动脉,这是将血液从心脏右侧输送到肺部接受氧气的血管。他被紧急送往医院,但未能幸存。

约翰与家人关系密切,经常告诉他的女儿多琳:“无论如何,我都会照顾你。”约翰去世五年后,多琳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威廉。威廉出生后不久就开始晕倒。医生诊断出他患有肺动脉瓣闭锁的病症,即肺动脉瓣没有充分形成,血液无法通过它流向肺部。此外,由于瓣膜问题,他的心脏右心室也没有正常形成。他接受了几次手术。尽管他需要终身服药,但他的状况相当不错。

威廉有与他祖父遭受的致命伤势非常相似的先天缺陷。此外,当他长大到能够说话的年纪时,他开始谈论他祖父的生活。有一天,他三岁时,他的妈妈在家里努力工作,而威廉一直闹腾。最后,她告诉他:“坐下,否则我会打你。”威廉回答说:“妈妈,当你还是个小女孩,而我是你的爸爸时,你经常做坏事,我从来没有打过你!

他的母亲一开始对此感到吃惊。随着威廉越多地谈论他祖父的生活,她开始感到安慰,觉得她的父亲回来了。威廉多次谈到自己是他祖父,并讨论了他的死亡。他告诉他的母亲,在他被杀的事件中有几个人在射击,并且他对此提出了很多问题。

...

纪录片《Past Lives: Stories of Reincarnation》 中也报道了这个案例,片中有多个案例,以下是关于 William 案例的部分(长约9分半):

案例介绍 Purnima

本书第四章介绍一个由 Erlendur Haraldsson 教授在斯里兰卡走访的案例,女孩名叫 Purnima Ekanayake,记得前世在附近做香料生意,发生交通事故后意外离世:

我要介绍的最后一个案例并不来自《转世与生物学》。相反,我们的同事Erlendur Haraldsson调查并发表了这个案例。斯里兰卡的一个女孩Purnima Ekanayake出生时胸部左侧和下肋部有一组浅色胎记。她在两岁半到三岁之间开始谈论前世,但她的父母起初并没有太在意她的说法。四岁时,她看到了一个关于Kelaniya寺庙的电视节目,这是一个著名的寺庙,距离她家145英里,她说她认识那个寺庙。后来,她的父亲是一位校长,母亲是一位教师,带了一群学生去Kelaniya寺庙参观。Purnima和这群人一起去参观。在那里,她说她曾经住在寺庙旁边流过的河的另一边。

到她六岁时,普尔尼玛已经提到了大约二十个关于前世的陈述,描述了一个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的男性熏香制造商。她提到了两个熏香品牌的名字,Ambiga和Geta Pichcha。她的父母从未听说过这些品牌,后来哈拉尔松博士在他们所在城镇的商店里查看时,没有一个商店销售这些品牌的熏香。

一个新的老师开始在普尔尼玛的城镇工作。他在周末会去凯拉尼亚,那里是他妻子的居住地。普尔尼玛的父亲告诉他普尔尼玛说的话,老师决定去凯拉尼亚查看是否有人符合她的陈述而去世。

...

纪录片 《Real Stories: Children’s Past Lives》 里中跟拍了这个案例,Erlendur Haraldsson 和女孩一起拜访了前世的家人,也采访了当初帮助调查前世的老师,该部分从 13:08 开始(长约 25 分钟)。

冥想或有助于回忆前世

第八章中,介绍了不少案例中儿童除了前世,还能回忆起前世与今生中间的一个阶段,会遇见神灵等宗教形象,有些孩子在这里还遇到了家族里的亲戚:

鲍比的案例是一个例子,其中孩子谈论了前一个人格死亡和他出生之间的间隔。在他的案例中,他谈到了他在母亲的子宫里发生的事件,并提到在来到母亲之前曾在另一个世界。我们的案例中大多数受试者没有做出这样的陈述。在1,100个案例中,69个受试者报告了对前一个人格的葬礼或遗体处理的记忆;91个受试者描述了其他在地球上发生的事件;112个受试者报告了在另一个领域的记忆;45个受试者报告了对受孕或重生的记忆。由于一些孩子描述了多种类型的经历,所以有些孩子被计入了多个类别,而在1,100个受试者中,只有217个报告至少有一种这样的经历。

同样,帕特里克·克里斯滕森是第四章中的男孩,他有三个与他已故同父异母兄弟身上的病变相匹配的胎记。他说他在天堂里与一个叫“海盗比利”的亲戚交谈,他告诉他自己被近距离射击并在山上死去。帕特里克的母亲报告说她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亲戚,但当她打电话给她的母亲询问帕特里克的话时,她得知一个绰号叫海盗比利的表亲确实是那样死去的。

在进一步研究统计发现,如果前世有冥想的习惯,则今生有这段额外记忆的可能性更大,能够回忆的起来的细节也越多(正相关,但作者保守称其为初步结论)。

When we look to see if any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chances that the child will later report intermission memories, we find that none of them affect the likelihood of memories of earthly events. In addition, none of them affect the likelihood of memories of another realm except for one—being a meditator. We only have information on whether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 meditated in thirty-three of the 1,100 cases in the database, so these results are preliminary in the extreme, but nonetheles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more that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 meditated, the more likely the child was to describe memories from another realm.

当我们查看这些特征是否会影响孩子以后报告干预记忆的机会时,我们发现这些特征都不会影响对地球事件的记忆的可能性。此外,除了一个特征——成为一个冥想者,其他特征都不会影响对另一个领域的记忆的可能性。在数据库的1,100个案例中,我们只有关于之前个性是否冥想的信息,其中只有33个案例,所以这些结果极为初步,但在统计上仍然具有显著意义。之前个性冥想得越多,孩子描述来自另一个领域的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

数据暗示好人有好报

在第十章中,作者对全书做了回顾总结,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统计数据,似乎为好人有好报这一观念提供了支持,前世道德水平高的人这一世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往往会高,不过由于印度的案例并不符合这一规律,作者做了保守的结论,称也可能是统计上的偶然现象:

I looked at our computer database to see if an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 would correlate with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subject was born into. Specifically, I looked at the following items about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Was PP saintly? Was PP a criminal? Did PP commit moral transgressions? Was PP philanthropic or generous? And was PP active in religious observances?—to see if any of them correlated with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subject,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subject, or the caste of the subject for Indian cases. In doing so, I am aware that we would consider a child with loving, supportive, but poor parents to be born into positive circumstances, but we might at least think that positive circumstances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include higher economic settings than lower ones.

我查看了我们的计算机数据库,看看以前的个性特征是否与被研究对象出生时的环境有关。具体来说,我查看了以前的个性以下方面的内容——以前的个性是否圣洁?以前的个性是否犯罪?以前的个性是否犯下道德错误?以前的个性是否慈善或慷慨?以及以前的个性是否积极参与宗教仪式?——看看它们是否与被研究对象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或印度案例中的种姓有关。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会认为有爱心、支持但贫穷的父母的孩子出生在积极的环境中,但我们至少可以认为积极的环境更有可能包括较高的经济环境而不是较低的环境。

When I ran the correlation tests, only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 correlated with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subject. Saintliness in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 showed a very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subject a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subject. This means that the more saintly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 wa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the higher the economic status and social status that the child is likely to have. Saintlines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caste of the subject in the cases in India, and none of the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 correlated with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subject. We have to consider then that the correlations that the saintliness item shows may just be a statistical fluke, and we have little evidence that karma from the previous life affects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rebirth.

当我进行相关性测试时,只有前一人格特征中的一个与受试者的情况相关。前一人格中的圣洁性与受试者的经济状况呈非常强的相关性,并与受试者的社会地位呈显著相关性。这意味着前一人格被认为越圣洁,孩子可能拥有更高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在印度的案例中,圣洁性与受试者的种姓没有相关性,而前一人格的其他特征与受试者的情况也没有相关性。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另一种可能性:圣洁性与经济、社会地位间的相关性可能只是统计上的偶然现象,而我们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前世的业力影响了今生的情况。

资料与引用